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369章 皇叔挥泪,艰难决断

第369章 皇叔挥泪,艰难决断(1 / 2)

夜色浓稠如墨,似乎连时间都凝滞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沉闷,那是风雨欲来前的宁静,也是命运宣判前最后的煎熬。我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心神却早已跨越了空间,飞到了主公(刘备)的府邸,飞到了他此刻所在的议事厅。

我的心腹虎子,应该已经将那份包装后的紧急军情报告送到了主公手中。那份报告,字字句句都像燃烧的炭火,清晰地勾勒出曹操大军即将兵临城下的严峻现实,以及死守徐州必将玉石俱焚的残酷未来。我知道,这份情报会如同惊雷一般,彻底打破主公内心仅存的那一丝侥幸,将他推向一个无比痛苦,却又必须做出的抉择。

我能想象此刻州牧府议事厅内的景象。灯火通明,却驱不散压抑的阴影。主公一定面色凝重,眉头紧锁,手中紧握着那份报告,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他的眼中,定然布满了血丝,那是连日忧思和彻夜难眠的痕迹。简雍(宪和)先生、糜竺(子仲)先生,或许还有闻讯赶来的关羽(云长)、张飞(翼德)二位将军,都围坐(或站立)在旁,神情肃穆,凝神倾听,他们的脸色,一定随着报告内容的深入而变得越来越难看。

特别是主公。他素以仁德闻名于世,将徐州百姓视若己出,将保境安民视为己任。此刻,陆昭的报告,无疑像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地刺向了他心中最柔软、最不愿面对的地方——放弃。放弃这片承载了无数百姓期盼的土地,放弃他在此倾注的心血和基业,再次踏上颠沛流离的道路,这对他而言,是何等的痛苦!

他会回想起当年曹操血洗徐州的惨状,那份刻骨铭心的记忆,此刻定会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他会想到那些箪食壶浆迎接他入城的徐州父老,想到那些对他寄予厚望的无辜百姓。他会问自己:我刘备,身为汉室宗亲,受百姓托付,岂能在此危难时刻弃之而去?若此行径,与那反复无常、只顾自身安危的宵小何异?将来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如何对得起“皇叔”之名?

我几乎能听到他内心的挣扎,听到他痛苦的叹息。他或许会再次提及仁义,提及百姓,试图寻找一丝“坚守”的理由。

然而,我的报告中,不仅仅有危机,更有“理性”和“解决方案”。那份经过精心包装、看似由多方渠道印证的军情,其准确性和紧迫性足以令人信服。我强调的“曹军主力,规模空前,速度惊人”,以及“五日行程”的冰冷数字,会无情地粉碎任何死守的幻想。我提出的“立刻启动此前议定的‘转进待援’之策”,以及附带的那个公开的撤退方案,则为他提供了一个看似唯一的、能够“保全有生力量”的选择。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这句话,我此前已在议事厅中反复强调,此刻,这份报告则用残酷的现实,再次印证了它的正确性。继续死守,损失的是所有人,是希望的火种;痛苦撤离,损失的是土地、家产、一时的名声,但保留的是人,是未来,是匡扶汉室、真正拯救天下苍生的希望。

在极端危急面前,当“仁”的表现形式从“守土保民”变成了“为更大范围的‘仁’而牺牲一时的小‘仁’”,刘备,这位真正的仁德之士,终究会做出那个最艰难、最痛苦,但也最符合其“为天下”之理想的决定。

他或许会再次向关羽、张飞征求意见。云长沉稳,虽不甘心,但深知硬抗无益,或许会以“留得青山”相劝。翼德性烈,定然会怒吼着要与曹贼血战到底,但他在战场上的勇武,并不能解决眼前的战略困境,他的声音,最终只会在现实面前归于沉寂。简雍、糜竺等人,面对这份报告,除了赞同撤离,恐怕也提不出更好的办法。特别是糜竺,他已倾尽家财支持主公,他比谁都更清楚,只有保存力量,糜家才有未来。

所有的目光,所有的压力,最终都会汇聚在刘备一个人身上。那个承载着万千期盼、背负着汉室命运的肩膀,此刻正承受着撕裂般的痛苦。

他会犹豫,会挣扎,会痛苦到想要放声大哭。但作为这支队伍的领袖,他知道,他不能垮掉。他必须做出决定,无论这个决定多么艰难,多么让他锥心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