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段时日里,所有人一直忙着赈灾事宜,萧峰黛玉两人每日都到南京附近的灾区帮忙,重建房屋、施粥放粮;耶律莫哥居中调配,集款赈灾,晚间还要就各项事宜向萧峰请示,整个人忙得就像个陀螺;连室里也被差遣着到处跑。
黛玉从未觉得自己这辈子如此有用,这些日子以来她随着萧峰四处奔波,救助灾民,数天之内看遍人生百苦,越发为曾经的无知感到羞愧。她当时对萧峰感慨道:“那时我一直娇养闺中,不过是日子不合心意了些,便长吁短叹,如今见了这些每天都过得水深火热的百姓,我才知道自己狭隘了,竟是再也没了那些哀怨的念头了。”
萧峰也道:“原本我一直都在意胡汉之分的,可是你看,天灾人祸从不分什么胡人汉人,只要是普通的百姓,面对战乱也好,雪灾也好,都是无能为力的可怜人罢了。我刚到上京那阵子,他们夹道欢呼,只因我逞一时之勇凑巧帮他们免去了一场灾祸,尽管那不是我的本意。这段时间我常常想,百姓们成天跪拜神佛、帝王、英雄,他们跪的究竟是什么?其实他们跪的也不是这些人,他们跪的,是万方生计,是盛世长安。所以那皇位上坐的是什么人,对他们而言或许并不打紧,只要保证他们活得好,谁当皇帝大约都是一样的。”
黛玉点头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们这些身居上位者,能做的事情是比寻常人要多的,定要有所作为才是。正如张子厚先生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萧峰念着“为万世开太平”一句,陷入了沉思。从那天起他对政务越发上心了,黛玉有时夜间去书房找他,发现他不是在看仔细研究地图,就是在看前朝史书和兵法。为此黛玉还调侃他是打算“不做侠士做国士”了。
之后萧峰也曾经就赈灾事宜上奏折请示耶律洪基,只得了一句“便宜行事”的回复,倒是皇太子耶律浚来了一封信,仔细询问了南京一带的雪灾情形。不过据回来的人回报,上京的雪灾比南京还严重些,偏偏耶律洪基因笃信佛教,仍旧广印佛经和建筑寺塔,劳民伤财,平日里又和耶律乙辛等宠臣大肆饮宴,奢靡浪费,对雪灾不闻不问,百姓怨声载道,赈灾之事皆是已经领北南枢密院事的耶律浚一力支撑。皇后萧观音许是对受灾百姓有恻隐之心,许是在意耶律洪基的帝王名声,或只是心疼儿子太过辛苦,曾向耶律洪基进言,请他以百姓社稷为重,反遭训斥,更被耶律乙辛和萧贵妃进谗言是“牝鸡司晨”,帝后关系进一步恶化。
得知这个消息的萧峰呆了半晌,在听到黛玉叹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后,当晚就在书房里坐了很久。他终于慢慢看出来,这位义兄并不像他表现出来的那样英雄,也许他是有豪爽利落的一面,对自己这个义弟也很不错了,但是他种种行为,诸如偏听偏信、宠妾灭妻、甚至毫不在意民间疾苦,实在不是个合格的帝王。想起自己这两天在《墨子》上看到的“国之将亡,必有七患”,不觉心头沉重。难道大辽气数将尽了么?想到太子耶律浚,又觉得自己太多心了,只是之前黛玉所说的皇后和太子的处境……萧峰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可是却不知如何去做,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力感和凉意从后背盘桓而上,更让他第一次质问自己:虽然从小学的都是忠君爱国的道理,可是自己的义兄真的是一个值得效忠追随的人吗?
还没等萧峰想清楚,派去南方的探子们倒是回来回报了不少萧峰想知道的消息:一是少林方丈玄慈出关的时间延后了,二是慕容氏确实是燕国后人,而且从探听到的慕容复和家臣的对话证明,他们一直想要复国。最令人震惊的一点就是,对外宣称已经去世多年的慕容博的坟茔,竟然是一座空坟!这意味着慕容博很有可能,尚在人世!
如此一来,三十年前的那桩惨剧,到如今,已然水落石出了。慕容博为了光复大燕,故意欺骗少林玄慈大师,导致中原武士前往雁门关伏击萧远山一家,原本以为萧远山会回到大辽,劝辽皇兴兵攻宋,如此一来天下大乱,慕容氏便可以乘机浑水摸鱼,谁知萧远山一时悲痛自尽,才使慕容博功败垂成。
弄清楚所有真相的萧峰直接把书房的桌子掀翻了。
黛玉闻声赶来,柔声安抚道:“大哥别气坏了身子,那岂不是亲者痛仇者快,白白便宜了别人。”
萧峰双目发红道:“玉儿不用担心,只是这慕容老贼可恶至极,不但害了我的父母,竟然还想挑起宋辽战争。要是他这阴谋得逞,有多少无辜百姓要因此丧命,妻离子散?慕容复、慕容复,怪不得他叫了这么个名字,看来时时刻刻都想着复国呢!只为了他一家子的野心,竟要这么多人白白送死?此人其心可诛!”于是便吩咐探子们继续悄悄寻找慕容博的下落,势必要和他做个了结。
黛玉见萧峰情绪依旧不稳,便让人把自己最近淘到的酒拿来,对萧峰道:“大哥心情不好,不如玉儿陪着大哥喝两杯可好?”接着为萧峰倒酒:“大哥尝尝这酒,据说是高太后娘家家宴的名酒,叫做香泉,看看好不好喝?”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