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包办婚姻,男女授受不亲,这些封建习俗,作者并未反对。
由此可见作者的反封建是不彻底的。
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更加盛行,作者“于学无所不窥”,深受影响,以致连创作也遵循“小学家”的要求。
那些幻想的国度固然大多有前人著述为本,而那些生活细节的描绘也都充满了学术研究的气味。
许多地方,议论说教代替了形象刻划。全书一百几十个人物,只有林之洋,多九公粗具轮廓,骆红蕖、廉锦枫有限几个女性稍见特色。
其他许多的“才女”,则大多形象苍白,她们实际上仅仅是作者矜才炫学的代盲人。
作品后半部,竟有二十七回写书画琴棋,医卜韵算,以及酒令、灯谜、双陆,马吊,斗草,投壶“各种百戏之类”,大大掩没了现实生活的描写,应当指出,镜花缘的艺术价值是并不高的。
又因书中的不少幻想,缺乏生活依据,往往夸张失实。例如君子国为贵买贱卖,让他人得利,竟至相打,这就自相矛盾,给人向壁虚造的感觉。
对一些反面现象,往往斥骂多而讽刺少,辞意浅露。
虽似有心学习儒林外史,却给人以斩鬼传的印象。
镜花缘的精华主要在前半部,后半部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借小说以夸耀学问和知识。
但在道咸之间野叟曝言、蟑史等庸俗反动小说充斥坛的时代,它就不能不算是一部较好的作品了。
我国言小说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盛行,出现大量记录神鬼怪异和人物轶事的笔记小说。
至唐人“有意为小说”,发展为传奇,具备了短篇小说的规模,并取得很高的成就。
宋元时期,白话小说开始发展,言小说虽然数量不少,但除了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张实的流红记、宋梅洞的矫红记等少数作品外,大部分正如鲁迅所说。
其“为志怪,既平实而乏采,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中国小说史略。
并且明代创作传奇和志怪小说的风气复炽,出现的作品更多,较著名的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邵景瞻的觅灯因话等,但思想和艺术仍没有超越前人的水平。
直至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言小说的传统,用唐人传奇法来志怪,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才把我国言小说推到更高的阶段。
至于蒲松龄的话,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他生在一个“书香”家庭,可是祖匕科名都不显,他父亲已被迫弃儒经商,到他就更为贫困。
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磅松龄从小就热中科名,并在十九岁时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
但此后却屡试不第,到了三十一岁时,他迫于家贫,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整天和“无端而代人歌哭”戒应酬的应酬字打交道,大违素志,次年便辞幕回乡。
此后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直到七十岁才“撤帐归来”蒲箬柳泉公行述。
这四十年间,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终竟还是个穷秀才。
他的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词说:“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正是这段生活和心情的真实描述。
七十一岁他才援例出贡,四年后便死去了,蒲松龄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什途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他的与韩刺史樾依书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
同时,由于生活的贫困,有时还直接感受到封建剥削的压力,他在答王瑞亭信中说:“粜谷卖,以办太平之税,按限比销,惧逢官怒。”
从而比较能体会民间疾苦,甚至还激发了他为民请命的精神,所谓“感于民情,则怆侧欲泣,利与害非所计及也”。
蒲松龄除一度游幕苏北外,一生大部分活动不出于淄邑和济南之间。
但他接触和交游的人物却非常广泛,他的秀才出身以及游幕、“坐馆”的生活,既使他接触了大量的统治阶级人物,他的长期居住农村和家境的贫困又使他与下层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
因此,他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人物上自官僚缙绅,举子名士,下至农夫村妇,婢妾娼妓,以及蠹役悍仆,恶棍无赖,赌徒酒鬼,僧道术士等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命运遭际,无不具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了解。
这种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上述的进步思想为他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作为一个出身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人,蒲松龄的思想有他的局限。
他虽同情人民疾苦,却反对农民起义,虽憎恶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但对最高统治者则存在较大的幻想。
一生偃蹇的命运激发了他的不满情绪,同时也形成了他牢固的宿命论思想,尤其迷信佛教。
此外,他也承袭了不少儒家陈腐的封建道德观念,所有这些都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消极成分。
蒲松龄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作丰富。
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词、赋,戏曲、俚曲和一些杂著,其中都有一些好作品。
特别是俚曲的创作表明了作者对通俗学的重视,磨难曲根据聊斋志异的张鸿渐改编而更广泛地描写了社会生活,表现了广大人民的悲惨命运,是俚曲中最有成就的一篇。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四十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是作者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的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中虽有部分作品出自作者的亲身见闻,如地震、跳神等,也还有承袭过去题材而加以创造性发展的。
如续黄粱本于枕中记,莲花公主本于南柯太守传等,但绝大多数则是记述当时民间和下层士中间的故事传说。